117队微信关注二维码什么是执行力?简单的定义是:按质按量、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执行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更体现在全体职工的精神面貌,渗透在每个部门、每个环节的工作中,深刻影响着发展全局。
117地质队是具有六十多年辉煌找矿经历的综合地质大队,在历代队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全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卓越的找矿成果,获得原地矿部颁发的“功勋单位”称号。这支由185名在职职工组成的队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12人,其中工程类正高8人、高级工程师64人、中级职称32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执行力的高效释放筑牢了根基。
近年来,大队围绕主业主责,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富矿精开”战略部署,以市场为导向拓展项目版图,以管理为抓手深挖效益潜能,在新一轮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捷报频传。从黔北到黔西南,从毕节到安龙,大队转战南北,聚焦金矿、萤石矿、煤矿、饰面石材等矿产资源勘查,其中安龙县金戈塘万人洞金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望谟大观金矿储量核实及勘探实现找矿突破,新增资源量达中型以上;毕节试验区威宁、金沙地区优质饰面石材资源普查探获优质饰面石材达12亿立方米,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22-2024年,全队完成经营性收入2.3亿余元,实现节余与收入6220万余元,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正是执行力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筑牢责任基石
责任心是执行力的灵魂,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负责态度,是对集体、单位、社会履行义务的内在自觉。对于单位来讲,有责任心的职工会将组织目标内化为个人追求,这种精神品质是团队不可或缺的底色。
那么如何增强责任心呢?责任心,旨在责任重在心。比如在工作责任心上,有的同事会存在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心态;在执行力方面,有领导敲打一下动一下的情况。这些情况都要求我们去提升素质,增强责任心,提高执行力。责任心与执行力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加强责任心是为提高执行力服务的,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责任意识,执行力根本无从谈起;执行力是责任心的体现和最终落脚点,二者共同构成了优秀职工立足岗位、奉献于企业的重要素质和能力。
增强责任心,就是要厚植家国情怀,通过讲述单位发展史、老一辈创业故事,让职工在历史传承中增强对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强化“主人翁”意识,引导职工将个人成长与单位发展深度绑定,以“单位兴则我荣”的姿态主动作为;要锻造担当品格,鼓励职工以昂扬的精神风貌直面困难、破解难题,在争创一流业绩中践行责任。
锻造专业能力
执行力是单位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职工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提高个人的执行力,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夯实专业素养,更要以端正态度确保执行质量。“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我们有很多工作,不是没有能力做好,而是没有责任心,没有用心去做,没有落实好,自然谈不上执行力
这就要求职工必须达到“四应”标准:在大队,对一个人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不仅仅局限于他的能力素质,而且要把它放在时间、质量、成效及对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同样完成一件事,所花时间有长短、社会影响有大小、完成的质量有好坏,对资源的使用有多少,所以对他及他的能力的评价应全方位的。这样就对单位干部职工在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个人执行力,一定要将责任有效地归位,首要的就是要明确责任。明确责任的“四应”原则:即应知专业知识、应会实操技能、应担岗位责任、应守制度规范。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所阐释的一个理念是:对待工作,很多人认为把工作做到60%太危险,会被领导批评;做到100%太辛苦,也不太现实;把工作做到90%就很不错了。简单一想,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细微的环节串联而成的,每个环节都以上一环节为基础。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乘法为基准最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百分比的简单叠加。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之后,起初“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流程控制效应。这警示我们,执行过程绝不能打折扣。若在落实中敷衍塞责、虎头蛇尾,层层递减的执行力终将把单位推向危机边缘。唯有每个环节都追求极致、不打折扣,才能确保整体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凝聚团队合力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要求有统一的奋斗目标或价值观,而且需要信赖,需要适度的引导和协调,需要正确而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的传递和灌输。团队精神强调的是集体内部成员间的合作态度,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成员自觉地认同肩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目标共同奉献。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集体的高效率运转。
在地勘改革的关键期,117地质队尤其需要强化团队建设。无论是地质项目勘查中,还是机关科室管理中,注重团队精神的建设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地质技术攻关中,依靠团队的力量分工协作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每个人的精力、能力必定有限,依靠团队的精神、力量就会如虎添翼;在机关科室中,同样需要建设一支有高效团队精神的管理团队,依靠不同部门间的团结协作、集思广益才能拿出更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来实施,共同完成任务目标。
培育团队精神,需抓好三个支点:一是描绘共同愿景,让职工清晰地看到发展方向,为共同目标凝心聚力;二是明确权责奖惩,以清晰的职责划分、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活力;三是强化文化浸润,将团队意识培育融入地质文化建设,通过岗位适配、理念塑造,释放集体创新力与凝聚力。
锚定结果导向
执行的终极目标是产出结果。117地质队的“结果”,是不折不扣完成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基础管理、创新等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单位和谐稳定与职工收入增长的共赢。简单来说,就是单位党建群团要工作出色、经济发展要稳步增长、职工收入要有所增加等。
在大队执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破除三种认知误区,即态度不等于结果。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更好的结果,我们通常将获得好结果与努力画上等号,所以我们希望自己能努力、努力、更努力一点,因为我们觉得只要付出的时间和汗水足够多,就能获得好结果。但拼命不等于结果、苦劳不等于结果、加班不等于结果等等。
职责不等于结果。职责是对工作范围和边界的抽象概括,如果没有结果意识,职责就是一纸空文。工作不只是对职责负责,还要对职责背后的结果负责。如同俄罗斯的种树故事中,挖坑与填土的机械操作因缺失“种树”的核心目标而沦为无用功。
任务不等于结果。完成任务是对程序、过程负责,收获结果是对价值、目的负责,完成任务不等于拿到结果。完成任务有多种结果,完成差事,领导要办的办了;例行公事,该走的程序都走了;应付了事,差不多就行了。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已经按照您说的做了……我已经尽最大努力了……我该做的都做了……看似事情做了,就是没有结果!小和尚撞钟的故事,以为每天定时撞钟把钟撞响这就是住持与众生想要的结果。但住持与众生真正想要的结果不是撞钟,而是唤醒沉迷众生。撞钟是任务,撞得唤醒沉迷的众生是结果。要撞得唤醒众生,首先是要你真正用心去撞。
单位靠结果生存,职工以结果立足。真正有意义的执行,是做结果,没有结果的执行过程等于无用功。
117地质队唯有以执行力提升为突破口,方能实现管理水平的跃升,通过精细化管理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拓展服务领域。依托高效执行多接项目、接好项目,最终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