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队微信关注二维码办公桌上那堆从资料室收集出来的原始地质资料,泛着岁月淡淡的黄色。午后的阳光斜斜地透过窗棂,将纸页晕染得越发柔和。手指划过粗糙的纸面,触摸到时间沉淀的厚重,混合着灰尘与旧墨的独特气息在狭小的空间渐次弥漫,那一段尘封的历史仿佛穿越时光而来。
未竟的找矿梦
那是 117 地质队四十年前老一辈地质队员的工作成果,也是他们在大观未竟的找矿梦和一个地质队积压四十载、沉甸甸的期盼。纸页边缘已微微卷曲发脆,稍一用力便簌簌作响,仿佛承载不住漫长光阴的重压。我小心翼翼地翻阅着这些珍贵且来之不易的图纸,生怕把它们弄坏了。平面图纸上那些无声的地质界线和工程标记,就像历史的轨迹,记录着老一辈地质队员消逝在山野中的青春和未曾熄灭的执念。
1980年11月21日,望谟大观分队地质工程师薛余统,地质员甘祖贵、祝朝胜,地质技工周遵鼎在一次收队回贵阳的途中,他们所乘坐的客车在紫云县内崎岖的山路上发生了严重的车祸,全部因公牺牲,长眠于他们为之奉献的青山之中。这一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让分队的地质技术力量骤然削弱,在失去核心骨干的巨大悲痛和面临技术断层的困境下,后续工作举步维艰。四年艰辛勘查,最终在遗憾中黯然收场。
待到九十年代淘金热席卷黔西南州,大观金矿经历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经营困难,矿区先后被设置为观海与红星两处采矿权,然而私营资本又在曲折进入中引发了产权纠纷。在经历了持久的“马拉松”式诉讼之后,两个采矿权终于在2013年整合为大观金矿并延续至今,虽历经四十年断断续续的勘查与开发,资源储量却仍不足 2.5吨,仅属小型矿床规模。那些被风化的老硐入口,如同大地无言的伤口,默默诉说着往事的沉浮。
大观金矿位于南盘江-右江裂陷盆地的北缘,是滇黔桂“金三角”的重要区域,与区域上的烂泥沟特大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极其相似,成矿地质背景非常优越。这是117 地质队年过六旬的曾昭光队长经常“唠叨”的一句话。在曾队长的絮叨里,听得出有着近40年地质生涯的他心中的不甘与不舍,同时也承载着 117 地质队在大观地区寻找金矿突破的期望。
仔细看着项目部办公桌上那幅泛黄的区域地质图,大观背斜的位置已被手指摩挲得起了毛边。地质队员们每每凝视,眼神便如钻头般锐利,仿佛要穿透纸背,掘出那未曾兑现的黄金诺言。
重燃希望
转机始于 2010 年,117地质队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争取到了《贵州黔西南地区金矿调查评价》项目,时任领导研究后,将大观地区确定为重点调查区,专项地质填图与大比例尺化探工作就此铺开。项目负责人方策、季国松带领项目组成员吴治君、先开、陆建宝、刘浩和我,历经三年在黔西南地区完成1:1 万地质测量220 平方公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30平方公里,其中大观地区完成1:1万地质测量 24 平方公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0平方公里。
2014年,根据前期成果,大队又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拿到了《贵州省望谟县大观背斜南西段金矿找矿战略选区》项目,专项地质填图与物探工作再次深入。项目负责人吴治君、冯运富带领刘浩、张烨和我,历时一年完成 1:1万地质测量60 平方公里,1:1千岩石化探剖面测量8公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量 240个点。我有幸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与了两次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通过这两次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我们发现早期的找矿工作沿袭了传统的“就矿找矿”思路,仅在地表发现具有金矿化显示的地段进行勘查,地表未见矿化的构造蚀变带就不再进一步工作,认为矿体虽然受构造影响,但深部延伸有限,受此认识局限,矿区勘查投入长期不足,找矿工作停滞不前。
那些被标注着“无矿化显示”而被匆匆掠过的大片区域,在地质图上留下触目惊心的空白。
我们一遍遍地梳理着地质构造、物化探数据,比照最新的成矿理论,目光锁定了矿区西南侧。其地表虽无金矿化显露,但断裂蚀变带却规模宏大,地表更是广泛分布着砷、锑、汞等前缘晕元素组合异常,深部物探剖面也解译出规模可观的异常带。一个大胆的猜想叩动了我们的心弦,深部“陡倾斜断裂+层间滑脱带”的交汇处,极有可能蕴藏着金矿体!
基于此,在局、队党委大力支持下,2014年12月,部署了钻孔开展深部探索。钻机的轰鸣带着我们的期盼在山谷间回响,深部有没有矿、能不能找到大矿、好矿?猜想能不能成为现实?这些问题一个个盘旋在脑中挥之不去。钻头刺破沉寂的岩层,探寻地底隐藏的奥秘。编录、分析、取样,当化验分析结果传来,项目组在深部发现了厚度大且品位高的金矿体!大观地区的金矿资源潜力,被重新预测为大型规模以上。
大观深部金矿的发现,重新激发了我们在大观找寻大矿的热情。很快我们编制了立项报告,2022年大队在大观金矿外围成功立项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普查项目,但受生态红线影响,该项目一直未能实施。那份凝聚着心血与希望的立项报告,只能锁进档案柜,如同被暂时封存的矿脉。但这份炽热的希望,为后续勘探工作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圆梦大观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省委省政府“富矿精开”战略推进下,2024年3月,大观金矿启动了资源储量核实与勘探.
对此,大队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对接业主。为了充分展现我们的实力和诚意,也为了摸清业主的关注点,队长兼总工程师曾昭光、部门领导李吉祥第一时间带领我们连夜协商,更是三次深入矿区进行野外踏勘。记得有一次,刚好遇到阴雨天,在矿区的泥泞路上,我们深一脚浅一脚的步行了近三个小时,浑身湿透、满身泥浆地出现在业主矿部办公室门口。那份狼狈,让业主看到了我们志在必得的决心和持续不懈的努力。
不仅如此,为了争取项目,分管副队长刘文带领李吉祥和我更是两度北上,远赴河南灵宝黄金投资有限公司总部进行关键性磋商。第一次接洽后,面对业主方的技术专家提出的尖锐质疑,我们回到单位,通宵达旦重新梳理逻辑,细化方案,熬红了双眼。第二次汇报时,我们带着这份凝结着集体智慧、更加缜密厚实的补充材料再次出现在灵宝时,对方的态度明显转变。历时四个月激烈竞逐,期间将我们精心打磨的找矿思路反复向业主方汇报。最终,那份凝聚心血的方案赢得了业主的信任,成功争取到了《贵州省望谟县大观金矿(整合)资源储量核实及勘探》项目。2024年7月,签定了勘查合同,大观金矿勘探的号角终于正式吹响。
当合同文本被郑重的收入档案袋时,我久久凝望窗外的远山,山峦的轮廓在暮色之中如凝固的浪涛。想起了四十年前车祸离世的前辈们,以及在大观曾工作的老一代地质工作者,我们所做的,无疑是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四十年的执着,终于等来了这声钻机的轰鸣。
我有幸被委以项目负责人的重任。项目启动动员大会上,部门领导李吉祥的那句“放手去干,遇到问题有大队总工办,还有大队领导帮忙想办法”的承诺,至今仍回响在心间。在技术攻关时,副总工程师吴波带着我们一头扎进故纸堆,在几十年的勘查资料里耐心梳理、抽丝剥茧,硬是从泛黄的图纸和模糊的字迹中揪出了深藏的矿化规律。为抢抓进度,2024年国庆假期,队长曾昭光亲率项目组坚守野外一线,副队长刘文顶着毒辣日头,汗水浸透了他的工装,多次深入矿区和项目驻地巡视检查安全工作,只为项目能稳步推进。
酷夏的山风卷着热浪,吹过他们晒得发红的脸颊和浸透汗渍的工装后背,那背影在嶙峋的山岩间,与大地融为一体。然而,纵然准备万全,现实却如黔西南嶙峋的山石,处处布满硌脚的棱角,仍然有料想不到的困难发生。
在矿山,白天不间断的生产节奏与我们钻探施工的交叉作业,时时碰撞出刺耳的摩擦。为避开生产高峰,项目组反复研讨后决定:凡在冲突之处,我们让路,将钻机的轰鸣交给漫漫长夜。于是,在矿区深邃的夜幕里,常亮起几束孤独的手电光,那是项目组成员在黑暗中艰难的“点孔”,为钻机定位。
钻机平台的临时用地更是一件头疼事。当地青壮年多已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童,交流沟通非常不便。为了确认一块地的归属,我们时常要麻烦当地的向导陪同我们走村串寨,辗转多方探询,才觅得一点模糊线索。山高路陡,车辆无法通行之处,只能靠双腿攀爬。一次为了确认一片位于半山腰的缓坡平台归属,项目技术负责人何佐祥在烈日下跋涉了近一个小时,才找到了临时用地的户主。但是老人听力欠佳,又只懂布依语,交流如同艰难的破译密码。汗水浸透着衣衫紧贴在背上,连比带划,辅以纸笔图画,才终于给他讲清楚我们工作的目的。那曲折的过程,如同在错综复杂的断层带里寻找一条隐伏的主干断裂。
钻机在夜色中轰鸣,巨大的震动传遍山体,仿佛大地的心脏不安地搏动。钻工刘军裹着厚棉袄抵御深夜的寒露,眼睛因长时间紧盯操作台和仪表而干涩灼痛,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刺破黑暗,钻工们的脸庞都蒙着一层疲惫的灰白,如同被夜露浸透又风干的岩石。
项目进驻时,正值黔西南酷暑肆虐。矿区地表温度轻易突破四十度,钻机操作台烫得能煎鸡蛋,汗水滴落在岩石上,瞬间滋滋作响化作一缕白烟消散。狂风卷着沙尘呼啸而过,即便戴着口罩,收工时吐出的唾沫仍带着红褐色。
为了能尽快的完成地质填图,更好地开展钻孔优化施工和综合研究,项目技术负责何佐祥和张华硬是顶着烈日,穿梭在矿区悬崖及陡坡上,工装上的盐渍画出了一道道的“等高线”;李铃同志作为项目组唯一的女同志,顶着晒脱皮的脸颊跪地开展工程地质编录,膝盖上的护具磨穿了一副又一副。肖文朕是项目组中最年轻的同志,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勤学好问,在陈德荣和敖金鹏两位老同志的指导下,翻遍了一箱箱岩芯,认真的进行岩芯编录及采样,手套也是换了一双又一双。
工期紧、任务重,恰似两座大山沉沉压来。在野外验收及成果报告编制阶段,项目组成员工作至深夜十一点已成常态,身体与意志在持续高压下无声消耗。不管是在项目驻地简易的办公桌上,还是在大队二楼办公室内的拼桌上,摊开的矿区地质图旁,蚊虫扑撞着灯光沙沙作响,昏黄的灯光下,项目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反复核对钻孔岩芯编录、勘查线剖面及实际材料图等,常常为一个构造或矿体的推断争得面红耳赤。困倦阵阵袭来,有人强撑着沉重的眼皮,有人干脆用冷水狠狠拍打脸颊,驱散睡意。窗外是深邃的夜,只有虫鸣和路边昏暗的路灯。图纸上那些代表着断裂、构造蚀变带、矿化线索的符号,在灯光下仿佛有了生命,跳动着,引诱着,也压迫着每一根绷紧的神经。
2025 年3月30日,项目通过野外验收,获得“优秀”评价,同年5月15日,成果评审亦顺利通过。当验收组专家在报告扉页郑重签下“找矿效果显著”的评语时,我感觉这简单的六个字分量是如此的重,瞬间融化了我们三百多个日夜凝结的艰辛冰霜。一代接一代的努力,终在矿区范围内新发现五个金矿体,新增资源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同时更关键的是目前确定矿区内的资源量只是大观地区金矿的冰山一角,矿区外围的找矿潜力非常巨大!经过几代人的执着探寻,终于让沉睡地底多年的黄金宝藏重现于世。
野外验收结束那晚,项目驻地静悄悄的,没有想象中的锣鼓喧天。我们项目组几个人还聚在办公桌前,空气里残留着白天验收时的紧张气息,此刻被一种更深沉的疲惫和难以言喻的轻松所取代。桌上,那份新鲜出炉的验收报告摊开着,“优秀”和“找矿效果显著”的评语墨迹犹新,像两枚沉甸甸的勋章。目光扫过围在一起的同伴们,每一张脸都那么熟悉,被山风刻下粗粝的纹路,被烈日镀上黝黑的底色,写满了这三百多个日夜熬出来的疲惫。但此刻,疲惫之下,是藏不住的、像矿石在灯下反光般的熠熠神采。
走到窗边,我推开一条缝。黔西南的群山在皎洁的月光下映照着深沉的轮廓,如同大地坚实而沉默的胸膛。晚风带着山野的凉意吹进来,拂过滚烫的脸颊。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和力量感,随着这山风,那些被时光与遗忘层层覆盖的黄金脉息一起在心中鼓动。这不仅仅是矿石的脉搏在跳动,这是我们用青春、汗水,甚至血痕,一寸寸凿穿坚硬的岩层,穿透岁月的阻隔,才终于让大地深处沉默的生命发出了阵阵回响。原来所谓的金山寻梦,就是要用人的血肉之躯去感知大地的秘语,用最坚韧的意志做钻头,在混沌与未知中,硬生生开凿出一条路,让深埋的星光重见天日。
就在这时,远处不知名的山谷深处,一声清越悠长的鸟鸣骤然划破寂静的夜空,如同一个古老而清晰的启示,乘着星辉,掠过沉睡的山峦,飞向更远的星河。仿佛在宣告:脚下这片沉默的大地,蕴藏的秘密远未穷尽。新的征程,就在这月光铺就的路上,悄然展开一一金山寻梦,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