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117队微信关注二维码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地矿文化 » 文化动态

党务工作的多面手

  • 字体:
  •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他是“文艺范的理工男”。1988年7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核工业专业,酷爱写作和国画。2012年到党办工作前,他已是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地质工程师。对写作的热爱已经融入他的血液,曾听说如果有一周时间没有去写点啥,他的内心会感觉非常失落,整个人就跟生病一样的难受,只有写出好的作品才能疗愈。为此他的年休假也是那么与众不同,不是游山玩水,不是休闲娱乐,而是抱着笔记本电脑躲在安静的角落,继续文学创作,随时点击闪烁的QQ图标,处理-些紧急的工作事务。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他的作品常常见诸报端,如《中国矿业报》《自然资源报》《贵州地矿报》《 杜鹃花》《大地文学》等报刊。在他的笔下不仅有带着浓浓乡愁的散文,有反映野外地质工作的小说,更多的是围绕大队中心工作对外宣传117队的新闻、纪实。近年来他的作品参加贵州省“新长征”杯职工文艺创作评选,荣获散文“三等奖”两次、报告文学“二等奖一次。

   他是117队的“一支笔”。“田主任,请你帮我看看这篇报告”,“田主任, 请你帮我审审这篇文章”,“田主任, 请你看-下发言稿这样写可以吗?”“田主任,刚来一个局文件要求上报材料,请你指导指导。.....无论冬夏,党委办公室的门总是敞开着,主任坐在门边位置上,迎来送往,有求必应。在大队每年完成100余篇对外宣传稿件中,他完成的外宣稿件近- -半,余下的一半几乎都经过他的编辑修改。2015年他成为党办负责人以来,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任劳任怨,创新工作,深入探索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他是镜头背后,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的“铺路石”。在单位的网站上,作者-栏随处可见“田景轩”的名字,但照片却鲜有看到,特别是工作中的照片。在各种会议和大大小小的活动中,你总能看到他手持相机或是手机在现场拍摄奔忙的身影。

    2017年。他在一次驻村调研中,得知驻村队员有些驻村费用无法正常报销却又不得不发生这些费用时,及时向队党委报告,提出解决办法和可操作性建议,得到队党委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及时研究解决方案,合理解决相关问题,让驻村队员棘手的经费难题得到了保障,为其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2017年8月28日纳雍县张家湾发生一起大型山体崩塌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灾情发生后,117队当晚即派出地质、水文、测量等专业人员赶赴灾区参加救援。专家组分别在外围腙岭镇、雍熙镇等地进行地灾隐患排查,排查隐患点多达数十处。在采访技术人员获取第一手的宣传资料时,他发现大队在抢险救灾中所做的工作未及时向地矿局汇报,在局的抢险报道中没有与117队相关的内容。他立即请示队领导,撰写材料报局,他的新闻稿件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刊登载。9月2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肖才忠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时,对117队及时高效的救灾工作给予高度称赞。

    他是先进模范的“吹号手”。2012年到党办工作以来,从他笔下走出来的先进人物有20余位,都是我们身边一个个熟悉的平凡的地质人,比如《争当脱贫攻坚排头兵真做脱贫致富引路人》的驻村第一书记李邦勇,《始终走在大队发展第一线》的车队队长赖增元,《做推动部门发展的领头人》的司法鉴定所所长秦兴刚,《钻探行业一尖兵》的高级工程师杨丕祥..他们先后获得贵州省地矿局“先进工作者”、省直工委“文明标兵”、省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劳动者等荣誉称号。这些先进人物事迹,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树立了新时代地质人的新形象,展现出117队良好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他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立足岗位做贡献,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大家有目共睹。

    可是每次在大队开展评先争优活动时,他却总是推辞,“ 我们在机关工作,没有野外一线的同志辛苦,我就不参加评选了,应该把荣誉给到一线年轻的同志,也是体现组织的关心和肯定”。

    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同事、积极有为,立足党办工作岗位,为推进和谐地矿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助推大队地矿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分享:
0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