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末,117队《六十年队史》历经两年半时间的磋磨,终于呈现在全队干部职工的面前。
手捧着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队史》,感觉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感受到书籍本身的重量,更主要的是感受到117队厚重历史的份量;六十年峥嵘岁月,几代人艰苦创业,又怎能没有一点份量呢!
编纂这部《队史》我感慨很多,首先是感叹编撰工作的不易,其次是要感谢全体参与编撰人员的辛苦和努力。
2019年7月,我主持召开大队党委会,研究启动《队史》编纂事宜,会议一致认为,2020年是117队建队60周年,总结大队60年的发展历程及成就,应是我们这届班子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编纂好《队史》对于117队地矿文化的传承和地矿精神的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由此,拉开了我队《队史》编纂工作的序幕。
编纂工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和开展,当时有着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有人提出,《队史》编纂工作重要而繁杂,应该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班子才能确保完成。我则认为,编纂《队史》的目的不仅仅是出一本书,留下一份纪念;而是要通过编纂队史,让参与人在感受大队创业发展的同时,接受队情队史的传承教育,进而激发全队干部职工爱队敬业的热情,因此,让尽量多的人都参与进来更有意义。于是,决定以“全员参与、集中统稿”的方式开展编纂工作。
与此同时,会议还明确了《队史》编纂的几个原则,一是以时间为纵轴,事件为横轴,力求真实全面反映117队60年的发展历程;二是在充分尊重2010年版《五十年队史》的基础上,对117队前50年的相关内容及主要事件进行补充和完善,重点总结和记录近十年的工作情况。三是尽可能全面的把60年来,参与各个历史时期工作的干部职工的名字记入《队史》,作为永久纪念。四是撰稿人以在职人员为主体,聘请部分退休老同志为顾问,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完成撰稿任务。
编纂工作启动以后,由于参与撰稿的人员对编纂工作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同,且文字水平也高低不一,导致提交的初稿大多质量不高,给统稿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为此,大队编纂委员会加强了对撰稿工作的指导。首先是,由曾昭光、杨秀德、刘文、赵毅林等队领导牵头担任副主编,严格把关分管部门提交的稿件,并亲自修改完善,以确保撰稿的初始质量;其次是,由常务副主编田景轩同志严格按《队史》编纂大纲的要求,统一文稿的叙事风格和格式;最后我再进行全面审阅。在此期间,大队组织了多次讨论并形成修改意见,交由各部门负责人安排撰稿人员进行补充和完善。
直到2020年9月,《队史》初稿才得以基本完成。为了尽可能减少错漏,又将初稿打印出来,再组织四个退休党支部分别征求已退休老领导和老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至10月下旬,完成定稿拟交付印刷,原计划在2020年底印刷出书。但由于岁末年初的事务工作实在太多,无力组织校稿;再加上图片征集的数量和质量也还未达到要求的标准;同时,又陆续接到对《队史》局部细节的修订建议。所以,《队史》正式印刷出版的事,也就在这种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中延迟到了2021年的半年之际。
在此期间,由于赵毅林同志调任105队党委书记,大队随即调整熊德辉同志为副主编,牵头组织人员开展图片编辑、文字校稿以及排版印刷等后期工作,此时,《队史》印刷出版的工作才算正式开启。
正所谓好事多磨,这部由36万文字和500余幅图片组成的《六十年队史》连同由200多篇文章组成的《职工作品集》在全队干部职工的支持下,在全体编纂人员的努力下,终于一并出版了。这是117队60年历史的记录,更是几代地质人辛勤付出的结晶,也是大队党委近几年持续抓文化建设的成果。
翻开《队史》目录,我们对大队的历史脉络以及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有了大致了解,从组织机构沿革开始,《队史》以地质找矿及勘查、矿业开发、水工环地质勘查、建筑工勘施工、多种经营、管理工作、基地建设、党建与群团工作等八个方面为主题,进行分类叙述;最后又总结性的以纪要和光荣榜的形式概述了大队60年来的大事及荣誉。
考虑到阅读和收藏的方便,我们又将原拟单独成册的《图片集》与《队史》合二为一,极大提高了图文对照阅读的可读性,同时也节省了部分印刷成本。
参与编纂的大多人员都是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完成的稿件撰写,有近60名直接撰稿人的名字在《队史》后记中予以了体现,但还有很多同志参与了资料查阅、信息收集以及图片整理等相关辅助工作;他们的名字并未出现在后记中,他们是《队史》编纂工作的无名英雄,在此,特向他们的默默付出表示敬意!
还要特别感谢,在《队史》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局党委书记、局长付贵林同志在百忙之中为本史作序,充分肯定了117队60年来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同时,也为117队未来的发展提出希望。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117地质人回首无憾!展望未来,117的文化精神也将生生不息,激励我们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迈进新时代。我们坚定相信,117队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